掃一掃關注
中材節能“創先爭優”先進典型系列報道之三:永不停歇的攀登者
在余熱發電領域里,一提到魏連友沒有人不知道,他是余熱發電相關技術多個專利發明人之一,《水泥工廠余熱發電設計規范》國家標準的主要編制人員,主持研發的多個項目獲得了省部科技成果鑒定。今年七一前夕,他又被評為中國中材集團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。
一個追求:讓人生在攀登中閃亮 魏連有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,始終扎根生產一線,成功設計完成了40多個余熱發電項目。根據工作需要,他常常親赴國內外各個項目施工現場,實地了解業主需求,現場討論技術實施和優化方案,就地解決技術難題。在水泥窯余熱發電系統中,窯頭余熱鍋爐入口前通常要增加一臺粉塵分離裝置,以減少熟料粉塵對鍋爐受熱面的磨損,在江蘇漢天項目,為了提高余熱利用效率,魏連友連續幾天蹲在現場,了解水泥窯運行狀況,親自檢測各種數據,與同志們共同研討,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反復論證,在該項目中,他首先提出了將“粉塵分離裝置”內置到鍋爐受熱面的前邊,實現粉塵分離和鍋爐本體一體化。事實證明,魏連友的思路正確且效果極好,不僅減少了鍋爐占地面積和煙風管道的熱損失,使鍋爐入口煙氣溫度明顯提高。
2010年5月31日發布了國家標準的《水泥工廠余熱發電設計規范》,作為該規范的主要編制人員,魏連有同志在制定規范的過程中,憑借多年項目的設計經驗,并深入項目一線實地考察,對規范的每一項條款進行科學探討,認真總結,為規范的順利出臺做出了積極貢獻,并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節能減排事業的發展。
一個目標:將創新進行到底 魏連有同志作為中材節能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的副主任,本著在工作中思考、在應用中尋求創新的原則,圍繞公司主營業務和產業鏈發展,帶領本部門技術人員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,不斷深化、推進國家“十一五”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實施。他主持或參與了多個項目的研發,推動了國內余熱發電技術進步。其中,魏連有同志主持研發的《一種水泥回轉窯高溫筒體壁面輻射能余熱回收的裝置》獲得專利,并成功運用到多個項目現場,與現有技術相比,它提供了一種低成本、模塊式水泥回轉窯專用輻射集熱器,用以回收高溫筒體壁面輻射能,提高了工業余熱回收利用率。
面對技術創新,魏連友有股鍥而不舍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。窯筒體表面輻射換熱裝置在國內首創,為了推動該技術在項目中運用,他不僅承擔了技術創新“主攻手”作用,還要說服業主敢于吃“螃蟹”。而安裝該裝備,生產線必須停機,而生產線一旦停機,每天損失幾十萬元。魏連有同志憑借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多年的工作經驗,從技術和經濟效益層面與業主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,業主從反對到逐步接受,從接受到積極配合,使該技術在項目上得以應用,不僅為業主降低了生產成本,還提高了余熱回收利用效率,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。
一個信念:要做就做到更好 中材節能余熱發電技術從建材行業起步、發展,技術工藝系統日臻完善。為了向外行業市場拓展,魏連有同志從技術層面、剝繭抽絲般進行研究,尋找可能的突破口,并堅持“使用一代,研發一代、儲備一代”。他在化工、鋼鐵、墻體、焦化、玻璃等行業開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廣泛的認同,成功與多個鋼鐵公司簽訂了項目合作書。
在開拓土耳其鋼鐵行業市場時,魏連有同志多次趕赴現場,在十幾個小時的飛行過程中也不忘工作。在到達目的地時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工作,搜集現場第一手資料,與業主進行技術交流,并堅持親自到現場采集數據,觀察各項設備的特點,做到因廠而異,從而制定符合實際運行的最優方案。因國內外文化差異影響,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困難重重,魏連有同志頂住壓力,用數據說話,用事實說話,贏得了業主的信任和尊敬。
在公司建設天津振興水泥余熱發電工程項目中,為深入調研系統運行情況,需要對汽水流量進行測試。此時正值夏季高溫酷暑,現場環境條件非常艱苦,他帶領測試人員,冒著四十多度的高溫,不間斷進行了四個多小時的測試工作。測試期間,由于運行波動、測試數據存在不穩定,他對記錄的每個數據現場進行篩選分析。汗水不斷地順著額頭流下,全身早已濕透,他那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,使在場每一個人都非常感動。魏連友同志對技術精益求精,不放過每一個細節,他說,不求最好,但求更好。